在云栖大会上听到有关推荐算法的分享的一点感想。
社交网站的一大问题,在于它越来越让你觉得,你看到的就是全世界。
这个在 Web 2.0 时代初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蔓延之后变得更为明显。
我们正在失去的
在纸质媒体时代,人们就养成了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的习惯,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显式的,读者始终摆脱不了那些他并不关心,或者感到反感的内容。即使一位绅士只阅读有关时政的报纸,他也会无可避免地注意到那些在报刊亭角落的,印着火辣身材的女郎的封面的杂志。虽然他不会深入理解这些 '异见' 的细节,但是他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
在互联网发展伊始,网络上的内容仍旧沿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每个人看到的信息还是一样的,只不过媒介由纸质转向了虚拟,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而信息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进入了 Web 2.0,用户中心论崛起,'用户是内容的创造者' 真正成为许多网站的核心理念,创业者们开始尝试从信息推送者向信息组织者的转型。早期的论坛迈出了第一步:用户创造了内容,后来的社交网站完成了第二步:用户选择了内容。自此,用户开始掌握筛选和过滤所见的信息的权力。各大网站为用户提供了 '订阅','关注','跟随','喜欢','点赞' 等等让用户表明其兴趣取向的功能,同时也贴心地提供了 '静音','屏蔽','拉黑' 等等让用户表明其厌恶态度的功能,被 '关注' 的内容会被不断地推送到用户的时间线上,而被 '屏蔽' 的内容将从用户的眼前消失。
如今,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这一过程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假设用户关注了 A,不仅 A 的有关内容会被推送给用户,连带着 B,C,D 的内容也会被推荐给用户。同理,用户屏蔽了 X,不仅 X 的有关内容会消失,一些和 X 相似的内容也会被屏蔽。多推荐相似的内容给用户,技术上当然不成问题,很多用户也会把这当作一种更新潮,更前沿的算法。屏蔽相似的内容,网站也不用担心信息的损失,在数据泛滥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内容。
在各种论坛和峰会上,各大网站都在不加掩饰,反而是引以为豪地表示,对用户看到的信息和内容进行了挑选和优化。这个起初由用户自己进行,用户自己选择关注的标签,或者频道,或者账号,或者是其他随便你怎么称呼的,用来表明其兴趣或是态度的定义的过程,如今正在由网站代为进行。网站们把这一过程称为 '个性化','定制化','千人千面',但它们的本质,都在于给每一个人呈上精心处理过的,让人赏心悦目的信息流。
换个角度说,用户正逐渐失去决定其获得不加筛选的信息的决定权。
我们正在面临的
没人在抱怨...至少现在还没有...这些看似体贴的功能,实际上不断加重了一个很早就已经出现的问题:社交网站带来的眼界的受限。
2008 年的社交网站:
我喜欢甜粽子。
我喜欢咸粽子。
哦,这样吗,那很好。
2018 年的社交网站:
我喜欢甜粽子。
怎么会有人喜欢甜粽子,好恶心,取关了。
不喜欢为什么要在这评论? 弱智,拉黑了。
这个梗展示了这样一个趋势:人们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不同的观点。曾经的人们,不仅获取和表达观点的渠道有限,而且在一些时候不得不接受外行和批评家们的指摘 (我指出版书籍)。但社交软件的出现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第一,人们得以更加便利 (实际上是不能再便利了) 的方式获取他人的观点,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人们能够选择信息的来源,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的去向。
这样的结果就是,用户看到的,始终是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和反馈,不受欢迎的内容将被屏蔽,不讨人喜欢的反馈也将被阻止,这个过程的不断完善和强化,逐渐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大家逐渐忘记了,自己看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转而相信,这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像铁血社区的网友们坚信,我们的国家空前强大,也像推特上的民主斗士们一样,坚信某些政党即将倒台。
我们曾经面对的
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作为贵宾,参加红场阅兵。
'我要是有苏联的坦克,我将战无不胜!' 亚历山大说。
'我要是有苏联的飞机,我将征服全世界!' 凯撒说。
'我要是有真理报,世界现在也不会知道滑铁卢!' 拿破仑说。
曾几何时,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掌握了报纸,基本就掌握了舆论的走向,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群众是被媒体绑架的婴儿,只消一个主流的声音,加之政客式的强调和重复,就足以影响大部分人的想法。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模式,去中心化的根本理念让网络成为 '诸子百家' 畅所欲言的平台,先有博客,后有自媒体,再有个人中心的意见领袖,让控制和影响大局变得空前困难,尽管政治对舆论的影响还是压倒性的,但至少人们得以看到一些组织和个人日渐增长的力量。
而如今,作为用户的人们,似乎又正在失去这种听到非主流声音的机会。虽然听起来我想把这怪罪于社交网站,或者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然而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大错特错,群众是愚昧而低俗的,勒庞毫不留情地断言:群众无法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社交网站形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 '群体',人们在各个问题上的看法仍旧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所有人却借助精准的信息流定制,获得在各个问题,甚至所有问题上与自己相一致的结论,以至于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我始终是对的。
现实的例子太多太多。川普的当选让许多光鲜亮丽的评论家大跌眼镜,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主流媒体对希拉里的过度吹捧,同时也有每一个人自身的问题,所有人都沉浸于自己的小圈子中,忽视了那些隐忍不发,而又手握选票的公民的声音。拼多多市值一路飙升,网站上 10 块钱的奶粉,20 块钱的电器爆卖,也让很多的人表示看不懂,很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看到的购物分享,以及在电商网站上看到的搜索结果,实际上都是后端复杂的算法对其个人意见的极力放大和强化后的形态。
Some people choose to see the ugliness in this world,the disarray。I choose to see the beauty.
一些人选择看到这个世界的丑陋和混乱。我选择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West World》 Dolores
这句台词表明 Dolores 面对世界的态度,但我觉得这不见得明智,因为无论你看与否,那些丑陋与混乱就在那里,你看不见它,但它的确存在。
霉菌就是这样,你看不见它,但它的确存在。
《雪人》 尤·奈斯博
技术的进步让机器迎合用户口味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能很难避免有人自作主张地篡改我们获取的信息,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先学会接受一些反对的意见,学会包容一些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